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進入內容區塊
:::

景點清單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line
  • 字級:
  • print
迎曦門(東門城)
聯絡電話:(03)5216121
地址:新竹市東區中正路、東門街等9條街交叉圓環處
開放時間:全日開放

相關資訊

備註:
國定古蹟名稱為「竹塹城迎曦門」

相關介紹

新竹古名竹塹,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,1826年,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,重新堪定地基,於1827年興工,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,高度一丈五尺、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,並建立四座城樓,東門為迎曦門、西門為挹爽門、南門為歌薰門、北門為拱辰門,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,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,只存東門迎曦門。

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,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,城門洞為圓拱形,是城市的出入口;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,現已改為混泥土造,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,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,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,以顯示威武的氣氛,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,為竹塹築成歷史的紀錄,城門前的廣場又稱「新竹之心」,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,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。

新竹市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於1999年施工過程中,意外發現護城河地下構造物。清代橋墩中間段之橋墩兩端,雖然被部分混凝土覆蓋,仍隱約可見一縱一橫的砌疊法,石塊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,會合如同雙尖形船首狀,是目前台灣僅見的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材橋墩。這種橋墩唐代稱為「分水金剛雁翅」,顧名思義是採用尖狀橋墩分殺水勢,防止沖擊。「犬牙相錯」的砌法,格外堅固,兩側雙尖的橋墩,有如浮橋撐持橋樑,如雁翅展翼。

東門護城河上的橋樑,在清代寬僅五尺(約150公分),約在1910年至1920年時,由於「市區改正」推行,擴充橋面,原有船形尖端載力不足,在清代橋墩上設「石棺狀」之「鎮城石」,形式可能是日治時代盛行的裝飾收線手法。 東門護城河橋墩遺址含括了清代、日治與戰後興築的構造物,簡潔明白的交代了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。

位置地圖

  • 瀏覽人次:8198

TOP